《唐人街探案》到底讲什么(一)

本来是准备在初一看完就写影评人,但是始终苦于不知道如何写结尾,就始终拖到了今天,三分之一是懒,三分之一是写东西确实很头痛另两个为难的地方在于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说的,这大概也是神学语言艰涩的好处所在 虽然我始终认同再深奥的道理都能用易懂不然来阐明,但真理都是反社会的,所以始终在苦恼这篇文究竟该不该写。

都说神学不说人话、搞不懂,但如果C8016A看的懂不然说出来,就一定并非人话这里的“不说人话”原意是“搞不懂不然”,“并非人话”原意是“违背世俗伦理不然” 之前一期总结在我的语录里面:能让你听懂并非人话不然一定并非人话。

再者我为甚么这么说,就拿《华埠隔世追凶》系列产品作为慢板一一说明 在《华埠隔世追凶》系列产品的每一部结尾都提及了中国古典神学重要著作的一句话,首部引的是《周易•东坡》里的:一阴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第二部是《周易》:崔元孙一,一生二,二生三,排钱万物;第三部是《礼记》:大道之行,博爱。

这里先抛两个责任编辑个人见解:对本性、社会的理解越远,就越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就《周易》而言,不说第一卷四十九章全看懂,那太难了,哪怕是随便领悟个长篇大论就能让人的认知上升两个大台阶,我最近的两篇公众号贴文提及的最多的也是《周易》和《遥远的弥赛亚》。

回归影片,三部都有两个共性是制造“轻松犯罪行为”先说首部,由于自言现在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研究《周易》文字完全搞不懂,注解又觉得很含糊,想看曾仕强的音频讲座,以我腾讯音频月票vip的尊贵身份都还要付费239才能看!em,现在是兜比脸干净,求生先于求知欲,《周易》估且另谋出路,就只说影片讲了甚么。

主旨很简单,是探讨本性的善恶男孩思诺借助养母对他们的极度爱恋杀掉了同学丹的母亲颂帕,完成了“奸细”的轻松犯罪行为再者丹是谁杀的,百度“思诺为甚么杀颂帕”出来的第两个结果给出的答案很合理,对案件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责任编辑只谈卢图吉诺区想要表达的究竟是甚么。

一.何谓"善",何谓“恶”? 思诺借助养母对他们的爱,编造颂帕强奸他们的谎言激怒养母,借助他们的聪明在回忆录里写下作案手法奸细她本人却看起来叛逆又善良,甚至在回忆录里写的都是“愿感谢上帝我的爸爸”。

那思诺究竟是助人为乐还是恶人呢?

顶多“奸细”这件事,总之是恶人,还借助了养母对他们的“爱”可如果追究死去的两个人,两个颂帕、两个养母,两个同性恋者母亲对儿子、两个养母对养父都有极度爱恋的人,怎么看都是死有余辜的 养母是助人为乐还是恶人呢?就行为来看,为了保护他们的养父,不惜杀人,总之是助人为乐。

可从内心来看,却是对养父暧昧关系的感情,这总之是恶人 还有前段时间的北大男孩包丽,是被女友借助“爱和伦理”精神控制到自杀未遂女友一面拿自杀未遂来断定他们对包丽的爱,甚至平时以“妈妈”来称呼包丽,然后又借助这份爱不断提醒包丽并非处女,以此来贬抑她让她不断自我否定,还逼包丽断定爱他们让她怀他们的孩子然后打掉。

一切的一切,都是包裏着“爱”完成的,最终包丽的女友也没能得到法律的制裁包丽,过分善良 包丽女友是助人为乐还是恶人呢?从行为上看,愿意为了女友自杀未遂,称呼女友为“妈妈”,这应该是个好女友了吧?大概每个男孩未经世事的时候都希望他们是某个男孩的全部,甚至愿意为了他们去死,这是最大的爱。

可内心呢,却是满满的变态控制欲和占有欲二.没有人会把“恶”写在脸上 所有问题的探讨最终都是要能给他们带来借鉴意义的,前面讨论的善恶都有两个大前提,是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既不能看到内心也无法预知结果。

那我们究竟如何判断两个人究竟是善是恶? 看过首部的观众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思诺最后那邪魅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一笑过第一遍的时候大概都认为导演是想通过这一笑来告诉大家思诺是个“恶人”,包括我他们但其实并非,她在这么笑的时候有句台词:“恶人都是并非该这么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为了刻意描绘恶人的形象,会让恶人表现的很明显,仿佛在说“嘿嘿,你小心点,我要使坏了”!比如这是《三国演义》第18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路过氾水关,守城的卞喜请关羽用宴,在饭菜里下毒时脸上的表情:

这是《西游记》第10集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幻化成的妇人企图用毒包子害唐僧师徒的表情:

以及幻化成的老汉离间唐僧和孙悟空成功之后的表情:

精力有限只找到了三个,想必也不用过多举证,90后看这些电视剧长大的应该都印象深刻,恶人都长着一张恶人脸可长大之后,真正当我们步入社会就会发现,可能一年甚至十年到头都碰不到两个脸上挂着像思诺、卞喜、白骨精一样阴险表情的人。

真正的“恶”大多是裏着“善”的外衣完成的,那些喜怒形于色的人往往不具备威胁,除非故意激怒他“杀人”于无形的,或使绊子、或穿小鞋、或借助别人的大多是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是表面嘻嘻哈哈对人很好的人三.善恶“论心”还是“论迹”?

说另外两个例子我高三的时候写过一篇课后作文,老师给了我历史最高分95分讲的是那年很热的夏天,我爷爷病了让我去村里的诊所给他买药当时我在看电视,正看到精彩的部分,加上外面天气太热,于是就没去看到爷爷脸上失望的样子和那声叹息却没有说甚么,然后因此我自责了很久。

当时并不知道为甚么这么简单的事老师会给高分 如果换成另一种写法,是我立马关掉了电视,顶着太阳给爷爷买了药,然后得到夸奖不过不变的是心里还是极不情愿的,因为那时候的电视剧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重播还得看缘分,还搞了一身汗。

到这里我们停一下,如果把这两种情况里的心理活动都去掉,关闭上帝视角那第一篇是很明显的“恶”:两个忘恩负义的孩子,爷爷奶奶把他辛苦拉扯大,到生病了跑个腿都叫不动;第二篇总之是“善”了:两个懂事的孩子顶着烈日,放下心爱的电视剧不看去很远的地方给爷爷买药。

论迹不然,只有两个结果,去或者不去;论心不然,不管哪个结果,不想去都是一样的那我究竟是“善”是“恶”? 后来工作的一次偶然,领导让我做任何事之前考虑动机,加上当时刚转岗迫切把想要断定他们,于是把我逼上了漫长又痛苦的自我救赎之路(过程太复杂省略),或者说求生.求知欲.求证之路。

因为哪怕是我最引以为傲的靠他们的努力,带着爷爷奶奶去了北京,挖到最根本的动机却不过是因为读书花的钱太多没考上好大学,受村里人以及亲戚的冷眼,想要断定他们,然后发个朋友圈让大家看我有多么孝顺,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只能排第三,所以我为甚么在语录里说“所有人无时无刻都在做的一件事且是唯一一件事是追求他们内心的安宁”。

写到这里,问题的答案是:人是善恶一体的动物,生性自私且充满欲望,并且是超越一切伦理伦理的,不因行为的善恶改变用中国最后一位圣人王阳明不然说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如何抉择? 说一千道一万,道理领悟最后都是要能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的,也是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应当如何抉择《猎场》里郑秋冬说:在每个选择的当口都应该全力以赴罗胖在奇葩说里讲过另外一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这篇文章是让看到这里的你将认知提升到灰色,而并非黑白分明,善恶完全对立;但是只要有了抉择有了行为就必然分“黑白善恶”,就比如我买给爷爷买药,就不存在灰色,买是白,不买是黑 但真实世界的能称之未选择的可远比这个难以抉择,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这里先留个悬念,在第三部里全是关于选择,届时一一剖析,敬请期待!

相关影视
网友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